学科交融促进人文社科研究“空间转向”
发布时间:2014-07-03 21:47:00 点击: 收藏本文
作者:陈叶军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空间分析以及空间模拟等空间综合研究方法逐渐为学界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发生“空间转向”。
近日,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为契机,运用GIS空间综合思维,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研究成果的整理、挖掘与可视化表达,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形成研究新方向、新课题,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纵深,避免学术研究“盲人摸象”。
人文社科研究的“空间转向”正逢时
抓住大数据、地理计算和社会智能等科技进步带来的重大机遇,寻求建立更具综合性和一般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是人文学、社会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学者的历史使命。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成立相关科研机构,开展空间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是全球学科融合发展大势所趋。”6月29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在第五届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国际论坛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借助于GIS,能在学术探索道路上发现更多新问题。”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认为,GIS作为一个大数据库,具有展示、检索、链接功能,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高效平台。在唐晓峰看来,GIS具有工具性价值,而这种工具性价值与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导向有所关联。他举例说,我们都知道明清紫禁城前三殿、后三殿的排列,而只有侯仁之将之纳入皇权意识形态,才获得了重要的空间性认识。
GIS为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大众行为提供了更多可能。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都是GIS给学术研究带来的新课题。”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林珲表示。
在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多重转型的关键阶段,GIS和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学界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GIS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将给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和技术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正当其时。”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柴彦威说。
空间综合思维促进学科交融
大数据与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复杂性范式的确立,正在开启一个计算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领域之间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新时代。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鲍曙明表示,以GIS为核心技术的空间智能分析工具集信息、方法与知识于一体,为多种学科、多种来源的数据整合与集成提供了技术平台,为扩展传统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开拓新兴学科提供了信息和学术支撑。
“GIS空间综合思维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这可避免学术研究‘盲人摸象’。”鲍曙明认为,由于数据和技术的局限,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往往忽视空间位置信息和空间结构差异。要全面认识我们所处的复杂社会系统,需要来自多学科、多领域的时空综合信息,这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各种来源信息的综合集成。空间综合社会科学研究是认识社会系统复杂结构的前提和基础,为认识复杂社会系统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必要平台。
“要利用GIS空间综合思维建立空间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集成化、定量化、可视化、可验证与可重复,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系统的解释能力和反应能力。”沈体雁说,学界应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发展空间人口学、空间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伦理学、空间信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研究领域和学科增长点,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综合研究与融合发展,建立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整合的一般区位理论和空间社会科学理论,建立包括通用模型和领域模型在内的定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空间科学、计算科学的融合发展,将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使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兴盛不衰。”柴彦威举例说,如果20年前没有GIS,10年前没有网络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应用,那么我们的城市空间行为研究、时间地理研究就要大大滞后。
打破信息壁垒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近年来,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我国开发积累了大量空间数据。然而,这些数据的使用和应用仍存在很多障碍,包括空间信息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以及空间信息服务制度障碍等。鲍曙明说,如果能对这些制度进行合理改革,我国的空间社会科学研究将会迅速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对于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科学数据的合理流通和有效共享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沈体雁呼吁,开发建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CSSDP)”,鼓励部分高校率先将研究成果整理后上传至平台,进行资源发布与共享,逐渐将使用者范围扩展至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界。
如何更好地发挥GIS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作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数据资料的公开、共享、重用和高增值加工与应用?沈体雁建议,研究开发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空间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一是建立包括多尺度、多维度、多时段的人口经济统计数据、社会调查数据、遥感数据、互联网数据、经济社会和城市运行过程中各种实时数据在内的空间社会科学框架数据设施;二是制定包括政府、大学等机构数据公开、项目数据公开、论文发表数据公开、研究过程数据公开,以及社会科学研究可重复、可验证在内的制度基础设施;三是研发投入产出分析、文本分析、空间经济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经济社会影响分析等时空数据融合与处理软件,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工程科学的融合创新。
——转自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2014/0703/50665.html
- 关于征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25年度重大、重点项目选题的通知
- 关于申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国家语言文字关键研究领域领航计划2024年度项目的通知
- 关于申报2024年度“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的通知
- 关于申报人民教育出版社“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重大、重点课题的通知
- 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2025-2026年度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 转发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关于征集“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 论文的通知
- 关于征集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通知
- 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
- 关于申报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项目的通知
- 关于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志愿服务研究专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