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师范大学邱国力副教授专场讲座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9-05-08 15:28:00 点击: 收藏本文




201957日上午九点,台湾师范大学邱国力副教授受邀带来了《质性研究简介:历程与案例分享》精彩讲座。网络教育学院206座无虚席,来自各高校的46位教师及硕博士生聆听了报告。

1.png

邱国力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学习科学学士学位学程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科学教育哲学博士。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与科学学习、心智模型、科学概念改变、科学师资培育。

他致力于探讨学生的心智模型与科学思维,其除了提出新的分析架构来呈现与区辨学生的心智模型之外,更针对学生如何运用心智模型进行科学预测和解释进行研究。近年来,为能更入探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邱教授亦使用眼球追踪技术来分析学生学习多重表征和进行计算机游戏时的视觉注意力分布情形,以进一步推测学生从事相关数位学习时的认知历程。

在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林晓凡老师的陪同下,邱国力副教授如约而至。林晓凡老师向现场师生热情介绍了邱国力副教授后,现场掌声不断,邱国力副教授就这样在师生们的热情与欢呼中开始了讲座。

首先,邱国力副教授开门见山,指出此次讲座将主要围绕目前学习领域常用的质性研究方式,并结合他近些年来的实践与案例来展开叙述。其讲座旨在对目前学习领域常用的质性研究方式,进行初步的介绍与讨论,通过分享质性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以期让学员领悟到质性研究常能带给研究者更精辟的见解与启发。

2.png

讲座上半部分,邱国力副教授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质性研究。邱国力副教授认为研究者本身是质性研究最重要的工具。当采用新的科技进行教学时,量化研究着重在新科技的成效,而质性研究着重在教师如何运用新科技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新科技的调适历程、学生如何使用新科技…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了在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质性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必要性。

讲座下半场,邱国力副教授分享了自身的定性研究经验。他以“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进行阐述,分析得出反思可能是促成教师发展的关键,从而对收集的实习教师反思资料进行归因和编码分析,建立类目间的关联,最后进行资料的审核和撰写。他特别强调,质性研究绝非步骤化的线性历程,编码是反复的尝试、检核!

3.png

邱国力副教授话音刚落,台下的观众就忍不住纷纷举手示意提问。面对同学老师们的踊跃提问,他不厌其烦,耐心解答,现场学术气氛也越来越浓烈。讲座后,邱国力副教授对与会人员在听取讲座后的疑问、写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及研究设计论文等进行了一对一的解答。

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