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周年校庆社科系列学术活动第25场: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做客“砺儒讲坛”

发布时间:2023-12-06 16:08:00 点击: 收藏本文




12月1日,庆祝华南师范大学90周年校庆砺儒讲坛(第二十五场)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儿童青少年阅读与发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组织,是实验室2023年度学术委员会学术活动之一。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应邀作《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语言能力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大有可为》主题演讲。心理学院王穗苹教授、学院青年老师代表、学生以及其他各院系共1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讲座,学术活动由王穗苹教授主持。

语言能力分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级

杨亦鸣指出,语言能力分三个层级:个体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国家语言能力。其中,个体语言能力可以用语言机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模型来解释。从社会角度看,适应社会需求的个人语言能力就转换成社会语言能力。以听说读写译为基础的个体语言能力就表现为与社会关系相适应的各种职业或专业语言能力。而个体语言能力与社会语言能力都属于广义的国家语言能力,狭义的国家语言能力指国家在行使行政力量时的语言能力,包括宪法所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以及对内对外的影响。对内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对外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还包括在所有与语言相关领域的治理与管控能力。国家语言能力在抢险救灾、反恐维稳、海外维和、远洋护航、国际军事交流、联合军演、护侨撤侨中起着关键作用。

 

语言能力建设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语言能力建设如此重要呢?杨亦鸣列举了以下原因。

首先,语言能力关系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社会和谐与进步,承载并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执法过程沟通失当、医患沟通适当、青少年书写能力退化等,都是语言能力建设不够引发的问题。其次,语言能力关系到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国家科技硬实力的核心前沿内容。人脑的高级功能中,只有语言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问题,特别是跟脑和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已经变成科技前沿问题。第三,语言能力关系到国家安全、稳定及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语言方面困难不小:签署“一带一路”共建协议的152个国家涉及6778种语言之多

杨亦鸣表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语言方面困难不小,客观上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种类多且复杂。据统计,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52个国家,涉及语言种类达到6778种。相比之下,中国语言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在2016年之前,我国高校能够开设的外语语种专业近60种,目前能开设的刚超过100种。在奔赴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中,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少之又少。

为此,杨亦鸣等语言学专家,专门开展了沿线国家语言国情调查,出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系统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语言历史、语言与社会关系以及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国家语言服务等。近年来还出版了《“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译丛》等系列新书。

与此同时,杨亦鸣认为,为避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建议建立语言服务人才新型培养机制,采用特殊教学法的培训方式,解决语言服务应急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以此为基础建立中国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的国家应急体系。与此同时还可建立语言人才志愿者库。

 

推动语言供给侧改革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做好语言能力建设,更好地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语言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杨亦鸣表示,过去在语言研究领域,有基础的优势学科研究产出就多,没有基础的研究产出就少,研究什么市场就接受什么,相当于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有什么消费什么。“但现在不一样了,‘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我国语言能力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措施,开展语言能力的教学与教育创新,开发和储备相关的语言资源和人才,提升国家在危机时刻的语言应对能力,维护国家语言安全等等,这些都为推动中国语言学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来源: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