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儒讲坛第123讲:吉林大学王庆丰教授“寻找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发布时间:2024-05-10 10:51:00 点击: 收藏本文
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的理论深度与水平,2024年5月9日,砺儒讲坛第一百二十三场讲座于桃李园高明厅顺利举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庆丰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了题为“寻找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涂良川教授主持,学院共15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首先,王庆丰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引入,指出理解“两个结合”需要寻找“契合点”,只有精准地寻找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点,才有可能把握住两者的有机结合。王庆丰教授带领同学们一同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语录和中国古代典籍,提出何为“人本”与“民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人民主体论立场互相契合、互诠互释。
其次,王庆丰教授引经据典,通过列举不同时期的西方伟大思想家对“实践”的认识与定义,向同学们阐释了“实践”的本性。王庆丰教授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学者的经典语录以及对比中西方思想家对实践的不同理解,指出“实事求是”并不完全是“实践”的意思,更是“践履”的意思,“实事求是”就是“知行合一”,二者是相互缠绕的、辩证的关系。
接着,王庆丰教授阐释了“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指出中国自古就有大同社会的理想,学者们也多用“大同”理解和阐释“共产主义”,“大同”与“共产”的并用充分说明二者的相通和契合,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早已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结合、互相成就的契机之一。
最后,王庆丰教授与大家共同研读高清海先生的哲学遗嘱,指出学习西方先进的哲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建属于中国的当代哲学,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努力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创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
涂良川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提出对于任何理论的认识与研究要先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判断,进而才能做好理论研究工作。涂良川教授指出,“两个结合”是中国人自己的“两个结合”,鼓励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积极寻求理论的源头,寻觅理论的前进方向。
此次讲座圆满结束,感谢王庆丰教授的精彩讲授。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两个结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寻找契合点,进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
- 关于申报2024年青年理论学术带头人“揭榜挂帅”项目的通知
- 关于征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25年度重大、重点项目选题的通知
- 关于申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国家语言文字关键研究领域领航计划2024年度项目的通知
- 关于申报2024年度“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的通知
- 关于申报人民教育出版社“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重大、重点课题的通知
- 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2025-2026年度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 转发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关于征集“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 论文的通知
- 关于征集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通知
- 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
- 关于申报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项目的通知